会quot呼吸quot的海绵公园成都在天
会quot;呼吸quot;的海绵公园? 成都在天府绿道上全域分布
降雨时:绿道能吸收、存蓄、渗透、净化雨水,补充地下水、调节水循环
干旱时:绿道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,实现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
四川消息( 张红霞) 一座会“呼吸”的海绵公园会是什么样?8月中旬,部分区域升级改造后的“成都版中央公园”——桂溪生态公园全新亮相,展现在1400亩、9个人民公园的区域内总透水率达95.6%的海绵公园的先进理念。同时,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,成都在天府绿道的建设中,将串联和带动五级城市绿化体系,形成一个覆盖城区、全域分布的城市海绵体。
桂溪生态公园作为成都天府绿道中锦城绿道里的一个点位,它的会“呼吸”在大雨来临时,会有十分优秀的表现——雨水落在公园里,大部分可就地消纳,经过净化、蓄存,这些雨水还能被再次利用,反补到园区的景观用水当中。雨后市民在公园漫步,会发现步道干燥,老年人完全不用担心发生踩了积水滑倒的意外。
原来,透水的道路地砖下面是由三层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的、厚达几十厘米的海绵结构。顾名思义,当水遇到海绵,就能迅速被吸收,雨水遇到这样的海绵结构,也能被迅速消纳。公园海绵道路比普通人行道增加了20%-30%的储水能力。公园内85.3%为绿地,雨水通过绿地自然渗透,另14.7%的硬质铺装部分中有70%为透水材料,总透水率从过去的70%提高到95.6%。
除了步道,桂溪生态公园的屋顶、路面、停车场等都集中体现了透水的功能。而被消纳的雨水将进入循环利用系统,在桂溪公园的地下,有占地860平方米的雨水收集池,雨水最终可通过喷灌和浇灌的方式反补到园区的景观用水当中。目前,成都已陆续建成开放的二仙桥公园、圣灯公园、杉板桥公园等都是海绵公园。
据成都市水务局相关专业人员介绍,这份闲适与安心,来自于天府绿道建设中的“海绵”化设计。
按照规划
成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结合生态系统建设,强化城市海绵体建设。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,将串联和带动生态区、绿道、公园、小游园、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,形成一个覆盖城区、全域分布的城市海绵体。
- 上一篇:中国最美的10座山峰你征服过几座
- 下一篇:摩天轮俯瞰美景的发明